疗愈经济岂能有经济无疗愈
2025-05-28 09:43:48? ?来源: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: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|
在快节奏生活与高强度压力的双重夹击下,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,追求身心健康。疗愈经济由此应运而生并快速扩张,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。然而,由于缺乏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标准,疗愈项目收费高但效果存疑等乱象时有发生,亟须行业规范管理的“疗愈”。 毕业能否就业、孩子能否升重点中学、职场内耗……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被商家敏锐捕捉,推出从芳香精油到冥想APP、从心灵工坊到治愈系玩具等多元化疗愈产品和服务。在某平台,声音疗愈的话题播放量超35亿次,心灵疗愈、催眠、颂钵疗愈话题播放量也超亿次。让消费者付费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,还有其背后的情绪价值。 某商家设计出快餐式的“心灵SPA套餐”、某冥想APP推出“7天减压课程”、某网红书店贩卖“治愈系盲盒”……这些碎片化的抚慰,仅仅是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简化处理,缺乏深度疗愈的效果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一些疗愈项目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“精神通货膨胀”。社交媒体上经过滤镜处理的“治愈瞬间”、网红们标准化的“疗愈生活方式”,这些被精心设计的内容,容易抬高人们的期待阈值,让人误以为所谓“心灵平静”只要经过疗愈就很容易达成,甚至每天都可以来个“小确幸”。然而就像货币超发会导致贬值一样,过度商业化、表面化的疗愈供给,也在导致真正精神慰藉的贬值。当人们将“疗愈”等同于消费行为或社交展示时,真正需要耐心培育的精神内核如自我接纳、情绪管理等能力却被边缘化,甚至有可能陷入“买了即治愈”的消费主义幻觉。 更遑论,还有些商家以疗愈之名行“割韭菜”之实。他们打着“对自己好一点”的旗号,制造、贩卖焦虑,趁机推销高价产品和服务,8888元一根的蜡烛、3980元一小时的冥想课程、数万元一个的颂钵……因为相关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情绪价值难以量化,缺乏质量评价标准和定价规范,消费者往往在踩坑之后也难以举证价不符实,没能得到静心反而更加闹心。 面对疗愈经济的变味,一方面消费者需要重视对疗愈本质的理解,少一些对速效疗愈的期待,多一些对自我成长的耐心。另一方面,应尽快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,建立完善资格认证机制,设置行业准入标准,加强市场监管,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;推动成立国内专业协会,订立行业公约,强化行业自律;引入公开透明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,帮助消费者提高甄别能力。 疗愈经济,既要呼应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精神追求,也需警惕过度商业化背离本质。在其发展进程中,培育与规范不可或缺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当能够区分治愈与消费的边界,在经济发展与心灵关怀的坐标系中找到平衡点。当我们重新将人而非利润置于疗愈的中心时,疗愈经济才能真正兑现其名称背后的承诺——既为经济带来蓬勃活力,又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滋养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